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“大纲”的修订,都不是偶然的即兴之作,而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,决定于当时的政治、经济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,决定于国家对未来人才规格的要求,决定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。每个“教学大纲”都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,对教学改革起到过促进作用。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“大纲”,而应该历史的,实事求是地对历次《大纲》进行具体的分析。新颁《语文课程标准》(实验稿),以“课程标准”取代“教学大纲”的提法,不仅是“名目”变更,而是语文课程内涵发生了变化。按照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的解释:“课程系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”。语文课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。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,从强调教学目标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,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学生、教师、教材、环境四因素的整合,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和隐性课程并重,这是当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,自然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。
还要指出的是,1997年由《北京文艺》发起的批判语文教育,有的文章虽然言辞过激,甚至抹煞成绩,伤害了语文教师的感情,但却给语文教育中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注入了“清醒齐”。应当看到,语文教育出现的问题,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的共性问题,成绩有目共睹,但存在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,需要认真反思,对症下药,进行改革,否则固步自封,自以为是,受损失的不仅是语文教学,而是几代人的健康发展。
在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中,最使我们忧虑的是:中国少年儿童不喜欢自己的母语,不喜欢学习语文,不爱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。
语言是民族的根系,是民族的灵魂,是民族凝聚力所在。
加拿大著名学者大卫·杰弗里·史密斯在《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》一书中写道:“从深层的含义上讲,我们的语言包含着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,它反映出大家的欲望、遗憾和梦想;它在沉默不语时,甚至在诉说着我们想忘掉的一切。”然而学校教育的现状却是相当多的中小学生不喜欢语文,特别不喜欢作文。踏人社会的年轻人轻视汉语言文字,以“洋”为时尚,数典忘祖,这不只是对汉语言文字的态度问题,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对国家、民族的态度。当前,年轻人语文水平不高,已经或正在影响其继续学习的质量,影响工作和生活,影响思维的发展,影响健全人格的养成。语文教育缺失了灵魂,切断了根系,枯竭了泉源,其后果不堪设想,这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。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上,更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。